一场中国乳企“走出去”战略正在拉开序幕。
据以色列当
地媒体报道,光明食品集
团有意收购以色列最大的食品商Tunva,收购金额或超过61亿元以色列新谢克尔。
针对这一报道,光明食品集
团副总裁潘建军对国内媒体表示,集团确对以
色列最大食品商Tunva有收购意向,目前正在接
触了解阶段。
潘建军表示,以色列的现
代农业发达,集团的全产
业链也要求发展现代农业,由此,由于Tunva的主营业务
为乳制品和光明集团的主营业务一样,并购后会产
生协同效应。
而另一家国
内龙头乳企也没有闲着。内蒙古伊利
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日前也对外宣布,已与美国最
大牛奶公司DFA签署了合作备忘录,达成战略合
作伙伴关系。伊利表示,迄今为止,这是中美两
国乳业发展史上最为重量级的一次战略合作。
在中商情报
网产业研究院食品行业研究员陈天宇看来,中国的奶牛
养殖成本优势已不存在,奶源紧张、奶价高是困
扰整个行业的突出矛盾,因此,乳企“走出去”也成为不二选择。陈天宇在接受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在海外找奶
源有一个最大好处就是成本比国内低,加上这两年
海外投资门槛在降低,吸引着中国
企业纷纷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加工基地。
虽然2008年发生的“婴幼儿奶粉”事件已过去多年,但是,消费者对国
内奶业的阴影未曾消失。因此,消费者对洋牛奶、洋奶粉崇拜
之风也愈演愈烈。或许在这样背景之下,国内乳企纷纷到海外“开疆拓土”以求多元化
转型的案例并不少见。以光明食品集团为例,近些年来,光明食品集团频频“出海”,或许,其意图是希
望布局其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。
“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,中国开始由
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消费转型,这是中国经
济发展的必然要求,在这种情况下,国内的企业
也要整合世界资源。”万博资讯产
业研究院食品行业分析师朱翔在接受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“由于中国奶
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频频出现问题,导致国外奶粉被抢购,奶粉价格一路攀升,这背后折射
的不仅仅是国民对国产奶粉的信心问题,更重要的是
中国奶企生产和流通环节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。”朱翔表示。
在此之前,光明食品集
团一位高管曾告诉媒体,公司将继续
以消费升级为主导进行海外并购。目前,光明食品的
国际化经营指数在13%左右,海外销售占比在15%左右,公司计划在2015年将这两项
指标分别提升至20%和25%。
备受国内普遍关注的《推动婴幼儿
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方案》或将近期出台,那么,国内几大乳
企海外求变,与即将出台
的企业兼并重组有何关系呢?朱翔认为,即使没有这
个方案出台,国内的乳企
也应该就奶源和销售渠道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。但是,既然这个政
策即将出台,国内的企业
就可以借助政策东风加快进行,这也大大降
低了地方保护主义的阻力。
朱翔举例说,如蒙牛收购
雅士利不仅看重雅士利在中国的市场份额,同时也是看
重其海外的生产基地。而伊利和光
明则看重对方高端的技术和市场渠道,特别是一旦
这种合作成功,他们就可以
利用海外的资源,形成更好的
规模和市场效益。
那么,中国乳企“走出去”,会遇到哪些绊脚石?陈天宇告诉记者,我国乳企跟
发达国家的国际性乳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,仍存在整体实力弱、驾驭国际企
业的实力还有有明显不足。另外,在全球运营
方面经验少也是当前面临的问题。这些问题仍
然是中国乳企“走出去”所面临的一些障碍。